找到相关内容59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小乘,显宗与密宗

    角度来看,这未算达到了我们潜质之最高发挥。若从利他的角度来看,解脱之境界亦未具备最高能力来利益衆生。故此,有慧根及心量大者,不应止于小乘之行,而应发更大的心、作更高的修行、入于大乘的修行而发愿成就最高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1955786.html
  • 憨山大师禅净双修思想初识

    内在的优秀潜质和精髓逐渐被世人所赏识和认可。因此历朝历代不断有高僧名匠对其进行融合互补、兼修并重,以期达到禅净相融同归。明末四大高僧与憨山齐名的袜宏、真可、智旭无一不是参禅有悟、诸法融通、兼修净业的...

    伍常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51658843.html
  • 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

      心,是佛教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重点所在。在我们的内心,既有良性潜质,能够发展出高尚人格,带来幸福安乐。也有负面心理,并由此滋生心理疾病,制造痛苦烦恼。当身体出现疾病时,我们都会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损害健康。而当心灵出现疾病时,同样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虽然这种疾病是无形无相的,但若掉以轻心的话,其危害绝不亚于身体病变,发展到极致,还会使人走上绝路。据有关资料显示,因心理问题致病...

    济群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23011988362.html
  • 佛教当代社会价值论

    的意义。它意味着对霸权主义的排斥,但也对偏居一隅、抱残守缺观念的唾弃。共性隐含在个性之中,个性能在共性中展现。全球文化实际上是文化个性在全球化进程中展现的同时寻求文化的共性,使蕴涵的共性潜质发挥世界性...挑战之时,尚显力不从心。回顾历史以资借鉴,寻求佛教服务社会人生的潜质,期望佛教对未来人类文明继续作出独特的贡献。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以后,抛开消极方面不讲,积极的方面式无论如何否定不了的。...

    刘元春、湛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2343198.html
  •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3)

    艺术各门类之间具有某种融通的潜质,也是到了苏轼的时代才被开发出来。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外来因素,激发了传统儒学和文艺中所蕴藏的“理一分殊”、“出位之思”的潜质?  值得注意的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25456020.html
  • 嘉瓦仁波切文集四:清净世界

    动物,属于食肉类。而弱小的——正如鹿一类的食草类动物,它们没有食肉动物的利爪和獠牙,性情温和而柔弱。人也大致如此,比较温和、友善,心中有慈悲的潜质。从人类的生存方式看,人是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因此...人类的这种良好行为,也是环境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经常讲述仁爱的益处,人类这种生存具有的道德潜质,是可以开发、弘扬的。你若是将仁爱与智慧相结合,并且有着良好的动机,那可以说是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如果...

    嘉瓦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5659028.html
  • 佛教善恶观与现代人心的净化

    因而无从判定,因为它只是“潜质”而有待于外缘方可显现。正是如此,唯识学将其又分为“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两类。“覆”指覆盖、遮蔽,譬如妄惑是不显现于外的深层心理,它在不产生外在行为时就是有覆无记的;...染、净性只是一种潜质,如以真如为所缘,则为“净”;如以“有为法”为所缘,则为染。第七末那识并无自体而妄执第八识之自体而为“体”,故它是有覆无记性摄。前六识可通“三性”但具体判摄则须视外缘——即心所法、...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0160224.html
  • 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潜质”。这潜质相当于“佛性”或“ 自性”(相当而非相等)。问题的症结点就在于“有相”与“无相”的问题上。依久松看来,去掉主客的领域并不留下一个真空,正是从“去掉”中有真正的操作生起。或者说,克服主客...

    林安梧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4491607.html
  • 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

    盘旋和细细临摹,将这些残忍而酷烈的恶的人性潜质叙写得入木三分而且怵目惊心。许多的“新写实”作品,充满了种种欲望的喧嚣和腐朽颓废的气息,对人类理性和善良、真诚等美好品质的质疑,使作品沿着堕落这个危险的...

    李桂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4640079.html
  • 济群法师:《道次第》修学的目标和重点

    生存,实在是极大的浪费。不要以为我们有多少钱,有多高地位,就代表了今生的价值。其实那都是身外之物,是梦幻泡影。真正的价值,是生命蕴含的成佛潜质。如果忽略这种内在宝藏而向外驰求,实在是得不偿失。当然,我们...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21176084.html